2020年,是学校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第四次教代会暨工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第四次教代会暨工代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深化综合改革,突出内涵提升,着力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硕士单位建设,奋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1.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全校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进一步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群团组织政治作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政治本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不断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的终身课题,深化巩固成果,持续推进整改落实,健全长效机制。
2.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师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第四次教代会暨工代会精神,凝聚师生员工力量,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发挥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引领作用,健全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常态化学习机制,创新形式、学思践悟,切实提升学习质量。用好“学习强国”等网络学习载体,推动校园网站、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动,增强宣传贯彻实效。
3.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忧患意识,履行政治责任,提高防控能力,保持斗争精神。主动担当作为,深入做好风险排查,严守红线底线。围绕敏感节点和薄弱环节,定期组织分析研判、研究对策、细化方案,以稳求进、以进固稳,切实巩固学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课堂、讲座、论坛、报告会、校报校刊、出版物等阵地管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4.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成立学校防控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防控工作机制,制定防控方案,认真做好防控工作的统筹协调、督查指导和任务落实。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五个一律”要求,加强师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学习工作生活指导,全面掌握师生动态,加强校园管控,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统筹各类资源,实施并保障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落实开学错峰返校要求,稳妥制定春季开学预案,提前谋划防控措施,做好开学工作。动员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
5.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工作组,制定方案、明确分工,快速启动“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立足学校未来改革发展,紧紧围绕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和黄山市“融杭接沪”发展战略,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要求与趋势,突出规划编制的前瞻性、战略性和科学性。深入开展调研论证,广泛听取师生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科学研判学校在国家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坚持分门别类、分工合作、统筹协调,把编制工作与年度重点工作、专项工作、资源配置等紧密结合起来,高质量完成编制工作。
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力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6.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议事决策制度,完善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高依法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履行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的政治职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确保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细。
7.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持续开展好各级干部选拔和调整工作,选出好干部、配出好班子、换出好面貌。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大力发现、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干部教育监督管理,推进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分层分类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严格落实谈心谈话、提醒、函询、诫勉、个人事项报告等制度,进一步激发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8.提升基层党建质量。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巩固达标成果,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持续抓好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党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扎实做好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和组织发展工作。做好新时代党建“双创”工作,组织开展年度党内表彰活动。
9.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等各项任务和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压紧压实各级责任。积极稳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三转”,提升执纪履职能力。纵深推进“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和专项整治工作,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紧盯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做实做细日常监督和重点监督。完善干部廉政档案建设,加强档案数据分析应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二级学院推广建设廉洁教育大讲堂。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损害师生利益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严肃处理、绝不姑息。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持续整治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从严查处顶风违纪行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地落实,营造好、维护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10.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和“十大育人”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作用。抓好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队伍建设,推进辅导员职称职级“双线”晋升。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新闻中心、易班建设和各类自媒体管理,形成校内校外联动、校院班协同的育人机制。强化思想引领,精心打造“行知课堂”,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做好统战群团工作。加大对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工作的指导,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支持各民主党派开展特色品牌活动;加强民族、宗教、侨联等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健全工会、教代会工作运行机制。创造条件,吸纳校内二类人事代理人员加入工会组织,推动“教工之家”建设。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关工委工作。落实学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强化从严治团、内涵提升和阵地建设,推进学生组织改革,打造青年“身边的共青团”。召开共青团黄山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三次学生代表大会。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
12.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持续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拓展第六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成果。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不断推进“以生为本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心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完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五卓越、一拔尖”学生培养体系,健全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协同育人机制。适应国际化办学需求,探索开设雅思、托福等特色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开展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等建设,持续推进专业评估、认证。以“双万计划”为抓手,提升专业内涵,强化质量保障,积极组织申报、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搭建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平台。
13.深入推进教学改革。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持续开展“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加强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监控与考核,做好高层次教学成果奖培育和申报工作。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建设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五类金课,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加强优质课程资源、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建好网络课程平台,打造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劳动、艺术、体育、国防等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实践育人学分体系,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14.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优化拓展实习实训教学平台,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工科专业和课程体系等新模式,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生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不断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工作,搭建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AB类赛事为引领的学科竞赛平台,精心组织、科学管理,持续发展、追求卓越。落实学科竞赛奖励办法,提高奖励额度,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上的重要作用。
15.稳步开展继续教育。规范函授站教学管理,开拓办学生源增长点,稳步增加成人高考专业及招生人数。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参与地方职业资格培训、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品牌。
四、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全面推进硕士单位建设
16.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坚持扶优固本,突出办学特色,强化重点优势学科建设,支持不同学科分类发展。以校级重点学科为依托,集中资源,打造省内一流学科,冲击国家一流学科。注重学科交叉,打破学科、学院壁垒,遴选特色鲜明、研究基础好、发展潜力大、整体实力强的学科方向,联合组建团队,搭建实体平台,提高协作能力,大力提高科研整体实力。培育扶持中青年科技人才,打造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
17.推进硕士学位点建设。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统筹推进硕士学位点建设。对标国家标准和要求,聚焦问题、挖掘资源、整合优势、凝练特色,制定并实施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创建三年规划。强化工作统筹,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整合校内资源,摸清家底,精准施策,确保各项指标任务落细落实。以工商管理、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机械工程等一级学科为建设重点,大力加强旅游管理、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制药工程、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硕士学位建设。加强联动,以申硕全面推动相关学院和学科专业整体水平提升。加大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力度,持续深化与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努力拓展学科领域、扩大招生规模,积累研究生培养经验。
18.创新科研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落实科研奖励办法,加大科研目标任务考核力度。制定科研工作量等相关政策,实施科研绩效考核,进一步激发和调动教职工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加快科研信息化建设,完善科研创新服务系统。积极做好高层次科研项目和奖项的申报组织、策划工作,不断加大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科技进步奖等高级别科研项目和奖项的培育扶持。高度重视专利工作,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应用推广。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开展省内、省际高校开放合作,融入省高校协同“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和“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联盟,构建协同创新模式,联合攻关,形成科学研究合力。提高学术交流水平,加强与名校名所的交流和合作,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社科联作用,加强非遗中心等基地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强化特色科研,加大徽州文书的征集与徽学研究力度,建设徽州文化研究院。
五、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19.狠抓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围绕硕士点建设,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快速引进通道,探索实施人才安居货币化。健全柔性人才引进政策,注重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引进高层次专家,聘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搭建人才共建共享平台。加强高层次人才培育,争取省部级及以上各类人才计划取得新突破。完善“新安学者”、学科带头人、人才储备金等办法,加大人才、团队培养选拔和政策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稳定培养的良性循环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整体实力。
20.完善人才成长体系。推进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鼓励国内外优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充分运用教师发展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平台,通过集中统一培训和日常培训相结合,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和教学管理骨干参加国内外技能培训、访学进修或学术交流。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为依托,坚持“内培外聘,双向交流”,全力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
2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对接上级主管部门和黄山市政府,争取人才引进相关政策支持。强化校、院二级人才引进评价体系,压实二级学院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责任。积极发挥职称评审的价值导向作用,推行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职称评聘制度,做好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聘任工作。持续深化绩效工资改革,在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改革人才激励机制,专兼结合,引培并举,推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等方式,完善多元化用人机制。强化岗位管理,统筹做好教学、管理和服务三支队伍建设。
2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入职培训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培育的重要内容并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强化各基层党组织和教师党支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责任制,发挥教师党支部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弘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范。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零容忍”,严肃查处学术不端、招生考试、弄虚作假等违反十项准则的行为。定期开展师生思想状况调研,准确把握教师思想动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六、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3.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制度“废改立”工作,提高学校制度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肃性。强化制度执行力,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深入推进信息公开,畅通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渠道,保障社会公众和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修订目标责任管理办法,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加快构建学校宏观管理、学院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支持二级学院特色发展、分类发展。健全学术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4.深入推进管理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能力,着力打造智慧校园。谋划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全面推行网上办公,提高决策和办公效能。加快档案数字化,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以数字化平安校园建设为目标,构建智能可视化安全防范系统综合管理平台。持续深化后勤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后勤保障、管理和服务功能。
25.强化学生教育管理。推进学生管理信息化,丰富易班思政教育平台,切实提升网络育人功效。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心理咨询和危机预防干预体系。全面实施贫困生导师制,落实贫困资助政策,多渠道实现资助育人。强化就业指导,创新形式,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助推就业,多措并举大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关心、关爱、帮扶就业困难群体,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精准就业创业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继续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
26.持续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推进资产有效管理,实现办学各类资源科学配置。深化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绩效审计成果,建立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健全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增强财务预算编制科学性和采购项目论证严谨性。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以“项目库”为抓手,强化项目实施、预算执行情况的财务分析,不断提高资金、资产使用效益。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切实加强对科研、财务等重点领域和基建、招投标等重点环节的风险防控。优化文献资源体系,发挥图书馆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职能,培育浓厚的校园读书环境。
七、持续深化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办学格局
27.深化全方位合作办学。加强与黄山市及周边区县的战略合作,建立健全校地常态化、制度化交流对接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强化科技和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各学院在现有基础上主动对接区域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委托课题和横向课题的研究。系统梳理已有的科研成果,加大科研成果推介力度,促进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强化区域共建共享,深化与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高校联盟及名山论坛高校的战略合作。
28.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持续深化与法国、日本、德国、韩国、马来西亚等高校交流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与沿线国家高校的全面战略合作。做优做强“中法合作办学本科教育4+0”项目,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开拓工科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凝聚对外开放办学合力,把对外开放办学工作纳入二级学院年度考核体系,鼓励和支持各学院多方面拓展国际合作机会。加大国际学生招生宣传力度,扩大生源地域,增加招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健全中国政府奖学金、安徽省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学校迎客松奖学金等资助和奖励机制。
29.促进师生境外交流学习。强化师生境外交流管理和服务,加强师生语言学习培训,健全资助体系和激励机制,着力构建国际合作育人工作新格局。鼓励教师赴境外开展访学交流及科研合作,组织好“访学归来话发展”活动。加大高质量外籍教师聘请力度,拓宽海内外引智渠道。大力实施学生境外交流计划,拓展长短期境外交流项目,积极推行交换学习、学历攻读、语言研修、文化游学等多种形式合作交流。
八、建设美丽和谐校园,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30.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培育和践行黄山学院精神,以校史、校情、校训、校徽、校歌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稳步实施团学 “235”工程,推进第二课堂育人,办好“行知讲坛”。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实施老旧教工宿舍屋顶防水项目、横江校区徽风苑改造、部分道路黑化和率水校区易班发展中心、艺术学院音乐厅、排球场地改造等维改工程。推进“一院一品”,结合学校实际谋划体育馆项目。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按照“六好”标准创建安徽省文明校园。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垃圾分类管理,绿化美化亮化校园环境。以节能节水节电为重点,深化节约型校园建设。
31.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构建全校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立体式大保卫格局。推进校园交通秩序综合治理,着力改善校园交通环境。深化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安全风险防控能力。继续完善人防、技防、设施防、制度防“四位一体”大防控体系建设,推广运用人脸识别系统,提升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落实网格化管理,强化安全责任与落实。以政治安全、治安防控、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等为重点,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推动实验室安全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联动,强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重点领域、重点问题整治化解。加强应急演练和应急队伍业务培训,开展师生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校园贷、网络诈骗、防火防盗等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师生安全防范能力。
32.全力做好民生工程。坚持开源节流,积极筹措办学经费,逐步提高教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关心师生身心健康,做好健康体检和心理健康服务,提高教职工门诊医疗费补助标准。广泛开展体育竞赛和群众性文体活动。注重人文关怀,关爱老同志、关注困难师生,多层次、全方位做好节假日慰问和拥军优属工作。发挥资源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扎实做好对口帮扶潜山市工作。整合校友资源,关心校友、凝聚校友、服务校友,促进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