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学院三届一次教代会学校工作报告
教职工代表大会相关制度、工作报告
黄山学院三届一次教代会学校工作报告
发布人:
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3-05-29

推进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层次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黄山学院三届一次教代会学校工作报告

汪建利

2013年5月11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

一、四年来主要工作回顾

自上届教代会以来,在上级党政的关心支持下,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应用型本科建设,积极开展迎评促建工作,学校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内部管理不断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一)明确办学思路,引领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先后召开了应用型本科建设专题研讨会、两次教学工作会议,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建设。围绕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并大力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依托地域优势,进一步彰显旅游、徽州文化、生态环境等特色,制定并实施了特色建设规划。

确立了迎评促建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新一轮评建工作。健全评建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分解评建任务,举办了两期中心组成员评建专题培训班。组织填报近三年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开展了自评自查自建工作。认真撰写、修改自评报告,完善支撑材料。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了预评估,并根据专家的意见建议进行整改。评估期间,全校上下齐心合力,各单位、各协调组通力合作,顺利完成了教育部评估专家在校期间的各项考察活动,得到了教育部、教育厅领导和专家的认可。认真梳理专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黄山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整改方案》,全面启动了整改工作。

(二)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遴选出首批5个校级重点学科。优化专业结构,注重特色专业和应用型专业建设。四年来,新增全日制本科专业15个,成教本科专业8个,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了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推行综合素质学分认定制度改革,加大分级分类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实施了辅修专业制度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度。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与应用型本科建设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初步形成。四年来,获批国家质量工程项目1项,获批并实施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3项,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卓越工程师、卓越农艺师和卓越旅游人才等重要项目均获批立项;立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732项,经费投入242.7万元。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四年来,新增校内实验室51个,实习实训基地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3个,成为全省首批创业模拟实训定点培训机构;成立了大学生应用能力发展中心,广泛搭建平台,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大学生科研立项619项,经费31.31万元;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获国家级竞赛奖288项,省级竞赛奖280 项。

(三)加强队伍建设,支撑学校发展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四年来,共引进教师160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20人;派出进修162人;共有10人晋升正高职称,60人晋升副高职称。引入竞争机制,改革了中级职称评审办法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加强青年教师能力培养,开展了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和教学优秀奖评选等活动,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注重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共选派教师参加实践锻炼153人次。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四年来,共选拔聘用处级干部22名、科级干部77名,举办了29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和10次专题培训会。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开设辅导员论坛、培训班,举办辅导员技能大赛,有效提升了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开展了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管理服务优秀奖的评选工作。强化人事管理,规范人才引进流程,加强编外用工管理,完成了岗位设置和分级聘用工作。

(四)创新科技服务,促进学校发展

推行学术骨干制度,下达科研任务,搭建科研平台,培养创新团队,科研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组织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四年来,获批校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241项,合同经费673.3万元,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12项。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创新,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签订横向合作项目97项,合作经费702.91万元。四年共发表学术论文1742篇,其中,一类84篇,二类204篇,SCI、EI收录72篇;出版著作15部,教材27部,授权专利40项。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2项,黄山市科技进步奖2项,黄山市青年科技奖1 项。

加强徽州文化特色建设,全方位整合徽州文化研究资源,成立了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徽州文书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获批为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出版发行了《中国徽州书》(民国编)前十卷、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等完成了徽州文化视频课程录制工作。

(五)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全面发展

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完善了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围绕文明养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努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整合管理服务资源,成立大学生事务中心,积极构建全方位的学生工作服务体系。认真做好学生资助和“双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规范了学生贷款、奖助学金的评审和发放工作,完成了征兵、招收士官以及选调生、村官的选拔推荐工作。成功召开了第二届团代会、学代会,加强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学生助理等工作队伍建设,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体系的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形成了集课程、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节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完善了学校、院部、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系统。

加强就业指导,多途径搭建就业平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模拟实训,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本地就业和自主创业,四年来新建就业基地104个。实施就业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四年来共有1253名毕业生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六)提升管理水平,服务学校发展

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并汇编了校级和部门规章制度,修订了各处级单位及下属科室的工作职责。注重效能建设,实施工作日志制度,加强了办公计算机上网管理及机关考勤工作。加强资产管理,规范了物资采购程序。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调配学校用房,整合建设了公共实验平台。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启用了电子政务、资产采购报销审批、固定资产管理、学生管理、财务报销等系统,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

强化预算管理,狠抓“小金库”清理,加强省外出差、公务接待、校内经营网点和店面出租管理,规范了财务报销审批流程和各类办班行为。积极推进提标化债工作,偿还了所有债务,降低了财务风险。强化了学生缴费管理,实行银行代扣和自助缴费系统缴费。多方筹措办学经费,广泛开展增收节支活动,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四年来争取到省发改委和教育部基建经费1343万元,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经费900万元,教育部留学回归人员科研补助经费150万元,教育厅维修经费206万元,黄山市减免建设规费649.3万元,市农行一卡通建设经费63.48万元;完成了逸夫图书馆、二教楼、大学生活动中心等208项基建、修缮工程的审计,送审金额1.825亿元,审减金额1798万元

(七)扩大开放办学,加快学校发展

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成立了国际交流中心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加强外事管理,规范工作程序。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新领域,师生交流活动呈现多元化蓬勃发展局势。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软硬件建设,积极申请并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接受院校资格。四年来新增国际友好学校13所,派出交流学生162人次、教师34人次,招收留学生54人次,接待境外来访团组50个,与台湾实践大学联合举办了两届两岸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协助教育部、教育厅承办了留动中国九州赛第四赛区活动、两岸高校人力资源与管理研讨会、华夏园丁大联欢等多项活动。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了加强校地合作交流的实施意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管理办法,成立了校地合作工作办公室,搭建了培养培训工作中心、产学研工作中心、人才交流工作中心等三个实施平台。先后与省内外158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积极参与黄山市举办的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国际徽商大会、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黄山国际旅游节等大型活动会务和志愿服务工作。主动加强与黄山市及周边各区县在旅游项目开发与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徽州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合作,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能力不断增强。

(八)构建和谐校园,保障学校发展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四年来,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593万元,新增图书资料23.4万册,码洋812万元;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提高校园网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能力;完成了南区23-26栋学生公寓、综合实验楼、逸夫综合楼、水西景观、天都园林公司改造等工程,新增校舍面积6.82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5.71万平方米;建成125电力专线,成功迁移南区110千伏芳新937高压线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完善后勤保障体系,提升了服务水平。

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开展文化建设年,举办行知大讲堂,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庆祝建党、建国周年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加强师生爱党、爱国、爱校教育。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师生课余生活。

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职能,推进校务公开,充分发挥了教代会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保障师生员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高度重视“关工委”和教学督导组工作,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老同志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校友联络工作,团结广大校友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

落实安全稳定工作包保责任制,健全校园治安情况通报制度,完善了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应急事件处置机制,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切实加强技防,完善了校园电子监控系统。积极开展食品卫生安全和疾病防控工作。

稳步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让师生员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争取地方政府支持,顺利完成南区知园一期的工程建设和分房工作。关心师生健康,组织了40岁以上教职工体检、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和新生入学体检。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和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工作。加大监督审计力度,深入开展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小金库”、教育收费、招生等专项治理工作。

四年来,学校在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纪检等各项工作上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文明单位、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节能示范单位、高校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民生工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首届全国预征兵工作先进集体、计算机等级考试优秀考点、体育行业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黄山市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和卫生先进单位。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我校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协作、改革创新,各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全校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教职工,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离退休人员以及所有关心学校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学校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应用型本科建设有待深入,推进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二是师资队伍亟待优化,队伍建设中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双能型教师偏少等问题迫切需要改进和完善;三是办学条件尚存不足,教学投入仍需加大;四是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不够,实践教学改革有待深化;五是教学质量调控力度不足,质量保障体系尚待健全等等。我们一定要理性分析这些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群策群力,积极应对,在实践中克服困难,以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工作,把学校的各项事业推上新台阶。

二、今后四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

各位代表,未来四年正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对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开启了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征程,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作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部署;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走出‘六条新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部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都为我校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广阔的空间。

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十八大精神为为统领,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提高应用型本科建设水平和提升办学层次为目标,努力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优势学科、提升科研能力、扩大开放办学、推进管理改革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不断增强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条件更好、质量更优、实力更强、特色更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发展目标:

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多层次办学体系。稳定办学规模,重点发展本科教育,适当发展继续教育;扩大留学生教育,探索国际合作教育;提升办学层次,争取实现专业硕士教育。打造一批高层次富有竞争力的优势学科。立足于现有办学资源和办学优势,根据“特色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学科突出发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力争在四年内,形成2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校级重点学科及重点培育学科。建设一支高水平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队伍。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团队建设为关键,到2017年,专任教师达到800人,其中,教授5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80%;“双能型”教师占40%,其中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占60%。产出一批高水准富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突出科技协同创新,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实力,未来四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以上、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5个,争取到2-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计划”项目,搭建协同创新平台10个,到2017年实现各类科研经费年总额超过1000万元。

主要措施:

(一)大力实施“应用型本科建设工程”,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推进思想观念更新,牢固树立“以生为本、德育为先、质量至上、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立足省情校情,认真谋划未来四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发展,科学制定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根据专业特点实行分类指导,重点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应用优势、直接为地方和行业服务的专业,扶持人才需求量大、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优势专业,与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新办专业。以评估整改工作为契机,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通过校内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等多元途径,开展合作式人才培养。

深化学分制改革、公共课程教学和考核改革,开发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完善辅修专业制度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巩固评建成果,高质量地完成评估整改工作加大经费投入,到2017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图书资料达到140万册。完善教学管理,推进教学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加强教学考核工作教研室建设,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完善国家、省、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力争在四年内,获省级以上质量工程立项8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争取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推进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紧密结合的大课堂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发挥大学生应用能力发展中心平台优势,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技能竞赛,精心实施“卓越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广泛建立校内外综合素质拓展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推动大学生赴黄山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工程”,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大投入,采取超常规举措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和培养紧缺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进教师队伍的博士化、双能型、国际化。利用教师发展中心平台,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和研修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完善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和考核的工作机制,推进管理服务队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科学制定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工作规划,探索建立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学校校情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合理设置各级各类岗位,开展好新一轮定岗定编工作。加强用工管理,积极探索编外用工新机制,合理规避风险。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职称评聘机制,理顺职称评定与岗位聘任的关系,进一步健全人才评价和绩效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大力实施“科技协同创新工程”,把科研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强劲动力。

紧密围绕“2011计划”,大力推进与行业、区域合作共建,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向多方位、深层次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能力。重点抓好创新团队建设,着力形成一批具有专业优势、学科互补、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团队;鼓励专利申报和成果应用,提升承担重大项目、获取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层次科研奖励的能力。

以学科建设与学术突破为龙头,围绕办学特色优势、地方重大需求和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最新方向及生长点,对学科结构布局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性调整,以旅游、徽州文化、生态环境为重点,以点带面,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为申报硕士学位授予点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科研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大科研投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深化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大国家和省级高水平、大项目的培育、论证及组织申报力度。完善学术骨干遴选制度,建立一批有优势、有实力、有特色、有发展潜力的校级研究机构。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平台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科研。

(四)大力实施“国际交流合作工程”,把开放办学作为学校发展的新增长点。

强化国际化办学意识,探索与境内外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及合作交流的有效模式,推进对外交流工作由常规交流向战略合作转变。完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工作机制,强化院部国际交流的主体地位,支持教师、管理干部参加与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相关的境外学习、考察和培训。充分利用接受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的契机,完善留学生招生、培养和管理体系,大幅提高留学生的规模和质量。加大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力度,聘请合作学校优秀专家学者来校开展教学、科研合作等;扎实推进学分互认、学生互换和合作培养,多途径、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境外学习机会,拓宽国际视野。

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积极参与和服务地方重大活动、重要项目,强化科技服务,围绕地方需要广泛开展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努力开发各种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形成社会支持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大力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把管理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活力源泉。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制订《黄山学院章程》,形成依法治校的总纲领。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民主治校、科学管理和校务公开,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离退休老同志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发挥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修订完善各级各类规章制度,通过健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推进管理创新、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等措施,提高管理效率,激发办学活力。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三育人”的功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学生工作格局;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完善大学生事务中心职能,健全大学生教育服务体系;完善资助体系,发挥奖助学金的引导与激励作用;完善全方位的学生心理健康防护机制,构建学生思想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拓宽学生就业、择业、创业途径,提高就业质量,鼓励本地就业和自主创业。

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改善服务为目标,实施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摸清家底、盘活资源、优化配置,构建资源共享体系,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强化预算管理,规范资金使用程序。认真开展项目论证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项目库。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和内部审计监督,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现代、科学、高效的后勤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六)大力实施“美丽校园建设工程”,把构建美好和谐校园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保障。

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建设风雨操场、知园二期、学生公寓等一批工程项目,打造园林化、生态化校园。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数字化校园进程,加强图书资料数字资源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搞好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升级改造。优化功能布局,促进南北校区协调发展。

进一步构建内涵丰富、科学和谐的校园文化,把文化素质教育和文明素质养成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建设优良学风校风,积极开展特色化、多样化、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推进文明创建工作,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视学校形象塑造,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完善廉政建设制度体系,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和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廉洁校园环境。

完善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做好信息情报工作,维护学校稳定大局。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切实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加强技防,完善监控系统,增强对突发事件、群体事件的防范能力。强化校内交通、消防、食品安全、疾病防控以及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构建全方位的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

以事业发展泽惠民生,在保持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教职工收入。继续做好教工体检工作,积极开展送温暖和慰问活动,密切关注困难学生群体,关心青年教工发展,关爱老同志生活,进一步改善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使学校成为一个成就事业、追求学术、和谐文明的美好家园。

各位代表、同志们,教育大业,实干为基;宏伟蓝图,落实为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创造更加扎实的工作业绩,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黄山学院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