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学院第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学校工作报告
教职工代表大会相关制度、工作报告
黄山学院第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学校工作报告
发布人:
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0-01-03

深化内涵创特色凝心聚力促发展

奋力开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

——在黄山学院第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9年12月30日)

党委副书记、校长李铁范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代表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三届一次教代会暨工代会以来工作回顾

三届一次教代会暨工代会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在黄山学院落地生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稳步提高,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进入上水平、上层次发展阶段,综合办学实力迈入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一)坚持党的领导,学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全面推进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学校发展势头良好、成绩喜人。2014年,学校获批为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2015年,学校被列为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当年还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6年,学校被列为“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高校;2018年,学校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学校获批安徽省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我校学子还在第44届、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分别斩获铜牌和优胜奖,为国为校争光。

(二)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践行“1234”工作思路,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专业应用“二项能力”,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社会责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个体系”,着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学改革、第二课堂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四大工程”。多措并举,加强教学监控,研究制定了课程改革、建设、评估等制度60余项,基本形成闭环管理体系。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荣获“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称号,获批首批省级创业学院。投入质量工程专项经费9800余万元,教师年均参与达998人次;获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32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34项。专业结构持续优化,现有本科专业62个,常年招生本科专业55个,省级以上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5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2019年获评省级一流专业9个。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烹饪与营养教育4个专业通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教育质量认证,制药工程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课程建设持续改善,全校课程总数2300门,省级精品课程32门。学科竞赛屡获佳绩,其中国际性奖项4个,国家级225个,省级一等奖303个。招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招生录取最低控制线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新增就业基地164个,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1%以上。

(三)坚持引培并举,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力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高层次人才数量明显增加,“双能”素质有效提升。几年来,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81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41人;柔性引进专家32人,从企业或相关行业外聘高级人才200余人。优化人才发展机制,派出博士后研修13人,攻读博士学位52人,国内访问学者65人、境外访问和研修68人。以编制周转池制度为契机,推进职称聘任制度改革,晋升教授55人、副教授146人。获批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全国首倡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建站46个,选派117名教师实践锻炼、技能培养、产教研合作,“双能型”教师436人,占专任教师的5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开展“大学生心目中最美教师”和“三十年教龄”教师评选表彰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

(四)聚焦服务应用,科技创新水平明显增强

坚定走“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特色学科发展之路,科研意识逐步增强,科研能力较快提高,项目渠道不断拓宽,成果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现有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校级科研平台16个,遴选建设校级重点学科7个。研究制定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办法,与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几年来,获批各级各类纵向项目834项,总经费2700余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社科基金5项、教育部项目9项;签订横向合同252项,合同总金额1782万元。发表二类以上论文550篇,出版著作教材96部,其中规划教材10部。授权专利858项,其中发明专利70项,实用新型专利669项,多次荣登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单。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二等奖、省社会科学二等奖各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学报获评“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其中“徽州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成立了黄山学院社科联。加大学术交流,开展行知讲坛90讲,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高端论坛、CFETR集成工程设计年会、世界名山与区域发展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学校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五)践行开放理念,对外交流合作深入拓展

落实国际化办学定位,增强开放办学意识,提升开放合作能力。积极拓展境外友好合作院校和机构,新增境外友好院校9所、合作机构3所、实习实践项目3个,与14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师生国际交流蓬勃发展,选派教师赴境外访学交流186人次,参加国际比赛18人次,短期培训110余人次;学生赴境外交流670余人次。稳步扩大留学生规模,共接收26个国家和地区各类留学生441人;建立国际学生奖助制度,累计资助202人次、268万元。中外合作办学成果丰硕,中韩2+2旅游管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招生172人;中法4+0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招生427人,毕业135人,均获中法双方文凭。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与黄山市各区县、潜山市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实施校地合作项目779项,支持专项经费113万元。积极参与地方旅游发展、生态保护、义务支教、文化传承、赛事服务等社会活动,5支社会实践团队获团中央表彰。定点帮扶潜山市天柱山镇风景村,选派驻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开展处级干部结对帮扶,组织走访慰问20余批次、170余人次,支持光伏发电站建设、流水养鱼、教育资助、面向采购等350余万元。

(六)加快改革转型,内部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积极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民主管理、协同育人。发布实施《黄山学院章程》,依法治校迈出重要步伐。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内部治理体系,规范非常设机构,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新建制度394项,修订126项,废止92项。实施了“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和国际化办学”三个重点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鼓励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积极探索灵活多元的用人机制,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待遇。实施与校内综合考核相一致、与绩效工资挂钩的目标管理办法,形成了引导激励、竞争择优的评价机制和改革创新、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推进审计全覆盖,开展审计525项,审减4289万元。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服务管理模式,实现了校区大门安保服务外包、部分学生食堂托管经营。强化学生管理与服务,建成网上事务中心,依托线上线下,打造综合育人服务平台。健全学生奖助体系,开展了大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测试,圆满完成历年征兵任务。推进信息公开,规范工作流程,深入转变作风。

(七)加强校园建设,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夯实办学基础,拓展办学空间。统筹推进率水、横江两个校区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二级学院。校园建筑面积新增13.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增长6.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新增25.8万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建成了逸夫综合楼、风雨操场、文澜楼、文思楼、文峰楼等教学用房,实习实训中心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投入2亿多元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建成371个校内实验实训室;投入2776万元,完成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场所空调安装工程。学校食堂在全省率先安装了后堂门禁系统,学生公寓安装了烟感报警系统、插卡取电系统,教工住宅小区安装了电瓶车充电桩,师生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办公标准化,建成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档案数字化、电子政务、数字图书馆和信息化节能、安防体系等初显成效,管理效能不断提升。

(八)坚持以人为本,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落实教代会年会制度,发挥教代会在民主监督和管理中的作用,提案办理落到实处,师生民主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支持民主党派和知联会开展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服务活动,进一步发挥统战人士在参政议政中的作用,民主党派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离退休、关工委作用,评选了首届“爱校爱生好老人”。以大学生事务中心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严格落实资助政策,共资助学生2.7万余人次,资助经费8884万元。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开设教工餐厅,发放教工误餐补贴、学生伙食补贴,师生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多渠道提升教职工福利待遇,调整公积金缴存基数,全面开展师生体检,努力完善教职工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和措施。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荣获省级、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获省教育厅节能项目资助200余万元。精心组织文明创建工作,完善校园标识系统,建成校史校情展示馆、徽州文化展示馆等特色展馆,校园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举办徽风皖韵进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打造“行知课堂”、社团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活动,校园文体生活更加多彩。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构建安全责任、联防联动、人机结合、闭环管理和服务师生的五大体系,平安校园建设和安全稳定工作水平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各位代表,三届一次教代会暨工代会以来的几年,是学校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段时期,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成绩来之不易,成绩十分珍贵!这是上级领导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党委总揽全局、全面领导的结果,更是全校师生员工奋力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行政,向为学校建设和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教职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首过去的几年,我们深切感受到,加快学校的发展,必须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定位,并在办学实践中巩固落实。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以新理念新思路推动新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增强办学活力。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员工,汇聚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弘“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精神,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这“六个必须”,是我们过去这几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开启新征程、开创新局面的信心和底气,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激励我们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勇往直前!

面对新形势,我们也看到学校发展还面临一些瓶颈和难题:科学完备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有待加快构建,学科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科研整体水平和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化办学格局有待进一步拓展,和谐校园与民生工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我们要认清形势、正视问题,迎难而上、精准发力。

二、未来五年学校工作的基本思路

各位代表,未来一个时期,是学校深化转型、提升内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学校发展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突出内涵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不懈奋斗。

各位代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全国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3535”发展思路。未来五年,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党的领导为保证,以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内涵发展、推进质量提升,突出一流学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稳步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加快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提高办学治校能力的根本保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延伸,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上出实招、见实效。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挥品牌效应,依托“行知课堂”,推动建立一批独具学校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打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积极发挥社科联优势,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上水平、上台阶。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适应地方需求、服务地方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既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彰显学校价值的重要手段,事关学校生存和发展。我们要持续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精心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推进“以生为本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路径,深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方法,严格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推动课堂革命。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加强学生指导和服务,提高就业质量,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以典型示范为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和“双能”素质。强化需求导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开展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等建设,持续推进专业评估、认证,提升专业内涵,强化质量保障,积极组织申报、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搭建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平台。

三是坚持学科引领,强力推进硕士学位立项单位建设

学科是大学的基石,是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实力和水平的集中反映。学科实力是大学硬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学科特色是大学最具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标识。目前,学校已进入上水平发展阶段,需要在办学层次、质量和特色上有显著提升。我们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进一步增强学科建设意识,提升学科实力和水平。要深化内涵,找准定位,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深入推进平台和团队建设,形成一批有标志性、显示度和影响力的学科建设成果。要以工商管理、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机械工程等一级学科为建设重点,大力加强旅游管理、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制药工程、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硕士学位建设,同时加强支撑学科建设,创新与实践并重,强化对标建设和任务落实,总体达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要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加强软硬件条件建设,有效支撑和保障硕士学位点建设。

四是坚持人才强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和第一资源,是我校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保障。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科专业战略布局引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在引培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上取得重大进展,努力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学术影响大、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充分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境外交流合作等平台,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畅通人才成长渠道,大力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积极发挥职称评审的价值导向作用,着力提高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多元化用人机制,专兼结合,引培并举,探索协议工资制、年薪制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以新安学者、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高层次人才储备金等为抓手,促进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改进评价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建立与学校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薪酬体系,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五是坚持创新驱动,切实增强服务地方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大力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不断完善激励政策,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多出高水平成果。加强条件支撑,强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团队培育,鼓励跨学科组团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做好徽州文书资料的征集、整理、利用工作,形成具有地缘优势的科研特色,大力彰显徽州文化传承和研究的本土地位。推动全方位合作,加大区域共建共享,深化与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高校联盟的战略合作,大力提升办学水平。推进校地深度合作,聚焦地方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交流对接机制,在主动作为、服务大局中赢得更大支持。围绕地方特色产业群,集聚优势资源,共建研发平台,争取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专项,提升产学研合作能力,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统筹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加强函授站点管理,大力拓展培训领域,积极参与地方职业资格培训、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努力打造继续教育基地和社会培训品牌。

六是坚持扩大开放,扎实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

国际化是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潮流,是落实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迫切要求,是学校服务黄山市区域行业发展的重要支点。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全面深化与美国、法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交流合作,大力拓展新的合作院校。积极开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打造品牌,提升影响。巩固完善各类境外学习交流项目,积极开发境外实践项目,拓展毕业生海外就业渠道。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扩大生源地域,增加招生规模,提升国际学生生源质量。丰富国际教育内涵,积极探索交换学习、学历攻读、语言研修、实习实践、文化游学等多元化教育形式。凝聚对外开放办学合力,把对外开放办学工作纳入我校二级单位年度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对外开放办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师生境外交流管理和服务,加强师生语言学习培训,健全资助体系和激励机制,着力构建我校国际合作育人工作新格局。

七是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开展信息化校园建设

信息化是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其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优质资源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本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下一代互联网先进网络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建设高速便捷校园网络,提升万物互联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学科课程,创新信息化教育教学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推进MOOCs课程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能力。大力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加强教育科研协作支撑平台建设,推进研究团队、大型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建设校级统一数据中心,缩小数字鸿沟,消除信息孤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录播教室、智慧教室等新型教学场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大易班发展中心的资源建设,将易班建设成集思想引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示范社区。

八是坚持民生为先,努力增进师生福祉

学校是承载全体师生员工归属感、成就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思想,聚焦全校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增进师生福祉。持续推进民生工程,关爱师生,关注师生身心健康,不断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认真落实离退休老同志政治和生活待遇。注重人本关怀,不断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使广大师生开心学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坚持以文育人,倡导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改革创新的管理文化和敢于担当的价值文化,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成为师生共同价值追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做好校园规划调整工作,优化校区布局和功能定位,积极建设实习实训中心、体育馆等项目,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安全稳定责任制,加强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安保体系,全力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三、2020年学校主要工作

2020年,是“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推动质量提升,扎实推进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全面凝聚改革发展力量

1.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两个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2.落实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党委教师工作部职能,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人才强校政策,继续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计划。积极构建思政工作“三全育人”大格局,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有机结合,切实发挥育人合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专业化思政工作队伍。强化思想引领,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发挥社团育人实效,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以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抓手,深化内部治理体系建设

1.认真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立足学校未来改革发展,主动对接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和黄山市“融杭接沪”发展战略。深入开展调研论证广泛听取师生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科学研判学校在国家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坚持分门别类、分工合作、统筹协调,把编制工作与年度重点工作、专项工作、资源配置等紧密结合起来,高质量完成编制工作。

2.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以《黄山学院章程》为核心,着力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议事决策制度,健全各级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程序。持续推进制度“废改立”工作,提高学校制度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肃性。强化制度执行力,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加快构建学校宏观管理、学院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支持二级学院特色发展、分类发展。深入推进信息公开,畅通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民主渠道,保障社会公众和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健全学术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以生为本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完善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适应国际化办学需求,探索开设雅思、托福等特色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完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五卓越、一拔尖”学生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对黄山市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支撑度、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2.全面推进专业建设与发展。围绕办学定位,落实学校“3535”发展思路,继续在“旅游、生态、徽文化”办学特色上凝练升华,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专业特色,大力建设一流专业。以“双万计划”为抓手,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全面开展三级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不断提升专业内涵与质量。

3.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过程督导,提高“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强课程建设,建设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五类金课。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劳动、艺术、体育、国防等课程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探索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型课程。加强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打造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推进教育现代化。

4.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优化拓展实习实训教学平台,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工作,搭建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AB类赛事为引领的学科竞赛平台,精心组织、科学管理,持续发展、追求卓越。落实学科竞赛奖励办法,提高奖励额度,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上的重要作用。

(四)以硕士学位点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硕士位建设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坚持扶优固本,突出办学特色,加强重点优势学科建设,支持不同学科分类发展。以校级重点学科为依托,集中资源,打造省内一流学科,冲击国家一流学科。整合现有平台,积极打造特色、高水平平台。大力支持高水平科学研究,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协作打造平台。强化科研团队建设,联合组建团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育创新成果,大力提高科研整体实力。

2.积极推进硕士学位点建设。对标国家标准和要求,聚焦问题、挖掘资源、整合优势、凝练特色,制定并实施好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创建三年规划。强化工作统筹,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摸清家底,精准施策,确保各项指标任务落细落实。加大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力度,持续深化与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努力拓展学科领域、扩大招生规模,积累研究生培养经验。加强联动,以申硕全面推动相关学院和学科专业整体水平提升。

3.深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落实科研奖励办法加大科研目标任务考核力度。加快科研信息化建设,完善科研创新服务系统,推动科研管理科学化、制度化、信息化。加强高水平项目建设大力促进项目成果转移转化和应用推广,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社科联作用,加强非遗中心等基地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强化特色科研,加大徽州文书的征集与徽学研究力度,适时开展徽州文化研究院建设

(五)以人才引培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狠抓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快速引进通道,探索实施人才安居货币化。健全柔性人才引进政策,注重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引进高层次专家,聘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广泛搭建人才共建共享平台。以“新安学者”、学科带头人、人才储备金等为依托,创新优秀人才的遴选和培养方式,激励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勇争一流。

2.完善人才发展体系。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有效发挥教师发展中心职能,着力构建基础培养、重点培养、拔尖培养的师资培养体系。大力推进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鼓励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优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拓宽国际化视野,继续选派中青年教师和教学管理骨干赴国外培训访学或学术交流。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为依托,坚持“内培外聘,双向交流”,全力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聚焦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用好用活人才政策,对急需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水平人才优先保障,打好人才引进、培养、留住、用好的组合拳。积极对接上级主管部门和黄山市政府,争取人才引进相关政策支持。以编制周转池制度为突破点,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好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聘任工作。持续深化绩效工资改革,突出业绩和水平,强化岗位贡献,实行精细化管理。强化岗位管理,统筹做好教学、管理和服务三支队伍建设。

(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激发内部办学活力

1.深入推进管理创新。推进信息化改革,着力打造智慧校园,逐步实现管理平台化、数据化、集成化。谋划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全面推行网上办公,提高决策和办公效能。加快档案数字化,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推进学生管理信息化,丰富易班思政教育平台,切实提升网络育人功效。以数字化平安校园建设为目标,构建智能可视化安全防范系统综合管理平台。持续深化后勤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后勤保障、管理和服务功能。

2.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做好两个校区维改工程,统筹推进资产有效管理,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实现办学各类资源科学配置。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增强预算编制科学性和采购项目论证严谨性,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切实加强对科研、财务等重点领域和基建、招投标等重点环节的风险防控。优化文献资源体系,发挥图书馆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职能,培育浓厚的校园读书环境。

(七)以交流合作为平台,全面拓展开放办学格局

1.深化全方位合作办学。强化顶层设计,推进与黄山市及周边区县的战略合作,建立健全校地常态化、制度化交流对接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强化科技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大科研成果推介力度,促进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稳步开展继续教育,推进网络课程建设。积极参与地方职业资格培训、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努力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强化区域共建共享,深化与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高校联盟及名山论坛高校的战略合作。

2.优化境外交流合作格局。持续深化与法国、爱尔兰、英国、日本、德国、韩国、马来西亚等高校交流合作,做优做强“中法合作办学本科教育4+0”项目,创新开展“2+1+1”、“3+1”等合作办学模式注重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开拓工科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扩大留学生生源地域,增加招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健全中国政府奖学金、安徽省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学校迎客松奖学金等资助和奖励机制,规范国际学生服务管理,进一步提升留学生教育水平。

3.鼓励师生参加境外交流学习。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加大师生境外交流学习扶持力度。鼓励教师赴境外开展访学交流及科研合作,继续开展好“访学归来话发展”活动,切实发挥学习交流反哺实效。大力实施学生境外交流计划,拓展长短期境外交流项目,积极探索交换学习、学历攻读、语言研修、文化游学等交流形式。深入推进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扎实开展夏令营、交换生等多种形式文化交流活动。

(八)以民生建设为依托,增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培育和践行黄山学院精神,以校史、校情、校训、校徽、校歌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稳步实施团学 “235”工程,推进第二课堂育人工作,办好“行知讲坛”。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一院一品”,结合学校实际谋划体育馆项目。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按照“六好”标准创建安徽省文明校园。实施垃圾分类管理,绿化美化亮化校园环境。以节能节水节电为重点,深化节约型校园建设。

2.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树牢红线意识,筑牢安全防线,严格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不断创新校园治安管理与模式,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做好信访工作,全力防范化解各类校园风险,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切实做好防恐反恐工作,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反邪教警示教育,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渗透。创新国防教育,做好新生军训工作。加强安全教育,进一步加强以消防为重点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积极开展消防培训与技能演练,提升师生安全防范能力。

3.持续做好民生工程。坚持开源节流,积极筹措办学经费,逐步提高教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关心师生身心健康,做好健康体检和心理健康服务,广泛开展体育竞赛和群众性文体活动。注重人文关怀,关爱老同志、关注困难师生,多层次、全方位做好节假日慰问和拥军优属工作。创新学生伙食补贴发放方式,落实贫困资助政策,多渠道实现资助育人。强化就业指导,搭建就业平台,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发挥资源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扎实做好对口帮扶潜山市工作。整合校友资源,关心校友、凝聚校友、服务校友,促进学校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民生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2020年即将来临,学校将积极回应师生期盼,重点办好十件实事:一是提高教职工门诊医疗费补助标准;二是创造条件,吸纳校内二类人事代理人员加入工会组织;三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贫困生导师制;四是逐步实施老旧教工宿舍屋顶防水维修;五是改造横江校区校外宿舍区道路;六是实施横江校区相关路段道路黑化;七是实施易班发展中心场地改造;八是开展率水校区排球场等体育场地维修提升建设九是实施横江校区徽风苑改造建设;十是实施艺术学院音乐厅等教学场所改造建设。

各位代表、同志们!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让我们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上水平发展,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决心、攻坚克难的信心,勇于担当,实干兴校,写好新时代学校发展的“奋进之笔”,携手开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