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教学管理
黄山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发布人:
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3-05-31

校教(2011)24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十二五”期间是我校全面提升办学与教学水平的重要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系统推进我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黄山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校发[2011]4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黄山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现状与不足

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神,实施精品课程战略,2006年立项建设第一批校级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学校课程建设。2007年陆续出台了《黄山学院课程建设十一五规划》、《黄山学院课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黄山学院课程建设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并启动了合格课程建设工程,2008年启动校级优质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2011年开始立项建设校级应用型课程开发项目。

通过多年努力,特别是近几年的大力建设,学校的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拥有精品课程共47门,其中省级5门,校级42门;建成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校级优质课程45门;合格课程558门;应用型课程开发11门。同时,学校注重网络平台的运用,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自由度,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

学校课程建设还存在着不能忽视的问题,教师的课程教学研究薄弱,教育观念相对滞后;课程信息量不足;课程建设经费资助强度还有待提高;所需设备的更新速度越来越满足不了课程建设的需要;还没有形成阶梯递进式的课程建设体系。上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1、以精品开放课程和应用型课程建设为重点。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校将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工作的重心,继续加强课程建设,以精品开放课程和应用型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的全面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以加快传统课程改造为手段。不断更新课程教学观念,分类分层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按照教育部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要求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或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整合与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整合课程体系。

3、以加强课程管理为保障。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加强课程管理工作。课程管理重点是课程规划管理,课程的立项、资金管理,课程网络运行管理,课程的设置、审批管理,课程的评估验收与奖励,课程负责人制度实施等。

三、建设原则

1、基于需求。课程体系建设要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所需人才素养的要求,立足实际,突出实践能力,促进专业发展,努力做到满足需求、引领需求。

2、分层分类 。课程体系内容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授课对象设计分层次、多类型的课程。课程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基础与差别,从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到方法运用等方面体现层次性、差异性,保证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

3、多元开放。课程体系建设以教学单位为主,鼓励全体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充分调动合作行业企业智力资源,共同完成课程体系建设。对课程体系中的一些关键课程,要组织人力重点攻关。通过课程实施与评价不断促进课程的丰富与完善。

4、优质高效。课程体系建设过程要坚持标准,突出重点,确保进度。坚持按程序办事,严格执行课程开发的审核、评价标准,在全面均衡地推进课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引导与调节,保证课程开发进度与质量满足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以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为主线,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为重点,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为依托,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建立以合格课程为基础、应用型课程为重点、校级精品开放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省级精品开放课程为品牌、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为突破口,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建设体系,全面提升课程内在质量。

力争经过3-5年的建设,使新专业必修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一批能体现我校办学水平和特色的精品开放课程,带动整体课程质量的提高,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具体目标

1)合格课程建设目标。合格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达到合格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合格课程应具备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宜,选用教材符合要求,教学大纲、考核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手册、试题(卷)库等教学文件齐备等。各教学单位要重视合格课程建设工作,尤其要重视新建专业的课程建设,所有已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含单独开课的实验课程)、公共限选和专业限选课等在开课三轮之后,必须达到合格课程标准。

2)应用型课程建设目标。从学校实际出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加强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联系,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双方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方面密切合作,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各教学单位要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专业建设的实际,明确要求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分层次地系统建设。十二五期间,预计开发建设100门校级应用型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推荐申报省级应用型课程开发建设项目,争取立项建设省级应用型课程多门。

3)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目标。我校将继续把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工程、示范工程,充分发挥精品开放课程在课程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十二五期间,学校建设校级精品开放课程20门,争取省级精品开放课程6-8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2-4门立项建设;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各级精品开放课程后期建设、跟踪管理和网络维护,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我校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4)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要组织相关教师学习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研讨,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5年间,力争建设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0-15门。

五、实施要点

1、规划与设计

学校将课程建设纳入二期质量工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各类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确定课程建设工作的目标、进程,为课程建设提供保障。

根据管理办法,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对十二五期间的课程建设进行分类,形成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及课程建设的内容范围建议,为教师的应用型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提供方向与选题参考。每年度根据质量工程建设整体规划、参照课程建设需求与进展情况,制定年度课程建设计划,确定建设重点,对课程建设的具体数量、各类型课程的比例及经费预算做出具体安排,为各教学单位制定课程建设计划提供指导。

2、建设与实施

各教学单位在学校年度课程建设计划指导下,按照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明确职责、统一流程、制定标准,规范课程建设与管理行为,为课程建设的实施提供具体操作依据与标准,保证课程建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学校按照课程建设的工作流程组织申报、审批、建设、审核。审批通过的课程负责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加强教师队伍、教材、教学基本文件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探索考核方法改革,创建试题(卷)库,有计划分步骤地完善课程网站,并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馈,推动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

3、管理与评价

根据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严格按课程建设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做好课程建设组织与评审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将课程建设列入常规工作,制定详细工作计划,严格按计划的时间节点推进,保证课程建设的进度与质量。

依据国家有关课程评价标准,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实际,进一步修订学校课程评价标准。标准力求全面反映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为教师课程开发与建设实践提供质量标准与导向,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评价分为课程开发与建设实施两个部分,学校将根据课程开发与建设实施的情况推动各类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

六、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

学校建立以分管校长为领导,以教务处为职能管理,以各教学单位为具体负责,以各部门积极配合,以各专业主讲教师、实验实习教师、管理人员等人人参加的课程建设组织体系。成立由教学委员会成员构成的评审专家组,负责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评审、检查及验收工作。

课程建设是学校各类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本职工作,各教学单位要将课程开发工作列为重点工作,积极推进,保证工作任务按时完成。

2 制度保障

健全和完善课程申报、评审、实施与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落实责任、明晰流程、规范操作,保证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行。

学校为精品开放课程和应用型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安全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加强软件和硬件建设。为保障课程网上正常运行,网管中心专门负责课程的网络技术维护和技术管理工作。

3 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规划专项经费用于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实行专款专用,学校按照项目管理方式对课程开发、评审、建设、管理等经费实行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