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学院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011-2015年)
教学管理
黄山学院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011-2015年)
发布人:
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3-05-31

校教(2011) 28

 

教学改革是学校改革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顺利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黄山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校发〔20114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对各类应用型专门性人才的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等理念;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办学思路,认真总结我校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深化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的原则,树立符合高等教育和应用型教育规律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面改革。

(二)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改革原则,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探讨和实践提高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三)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教学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探讨和实践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及符合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四)坚持各项教学改革要围绕我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来开展的原则,各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五)坚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调整专业设置,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

(六)坚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各项制度的规范和激励作用。

三、教学改革的目标与主要任务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根据我校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立足皖南,服务安徽,面向华东,辐射全国,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为本位,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更新教育观念

1.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构建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

(二)专业设置改造与调整

1.学校进一步明确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设置指导思想,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做强特色学科专业的专业建设原则,以市场引导、适时调向为特征的改造传统学科、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方针,积极开展人才市场调查和毕业生跟踪研究,了解职业岗位内涵变化,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结合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做大做强实用性较强、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

2.加快各级特色专业建设步伐,力争2015年,建成校级特色专业10-12个,力争将建筑学、酒店管理、园林、艺术设计等专业建成省级特色专业。

3.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建设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4.坚持因材施教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原则,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实践多种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育培养计划,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新机制。

(三)优化教学模式,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以校企结合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突出应用为目的,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组织教学。

2.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形式课堂教学理论指导+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3.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立项建设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0项以上,受益学生达到600/年。

4.建立产学结合的多功能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室,满足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的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践环节全部完成,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5.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每个专业都要建立多个稳定的、能满足教学和实习需要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四)课程建设

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争取行业人才参与课程建设,开展以主干课程为重点、以精品课程为方向的课程建设研究,在现有的5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争创更多的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加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和建设应用型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1.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充分体现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体现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基础理论教学坚持宽基础,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组织和安排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应用性教育为核心,重新整合课程结构。

3.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能够满足培养目标对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并根据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的实际予以更新,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农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的25%

4.注重与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教材建设。编写出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实用教材。鼓励教师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先进教材的编写工作,选用教育部优秀教材、规划教材。同时加强校企联合编写教材、实践指导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建设,使主干专业、精品课程的教材、教辅资料配套齐全,规范系统。

5.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及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需要,大力开发选修课,提高选修课质量,拓宽选修内容。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将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重视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进一步压缩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自学条件和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要加强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习的质量。

学校致力于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引入课堂,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同时着力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建设好英语自主学习平台、课件系统等建设。

  (六)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培训和考核,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制度接轨,为双证书多证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七)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引进、内培、外聘相结合的办法,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应用型教师队伍。

1.鼓励中青年教师考研、进修或培训以提高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使教师中研究生的比例、双能型教师数量达到或超过教育部本科评估要求。

2.重视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实施学术骨干工程和教学优秀奖评选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政策上鼓励教师在本领域内开展科学研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另一方面要加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对那些事业心强、业务水平较高、富有钻研精神的青年教师抓紧培养,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校内、省内名师。

四、 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教学改革的领导,建立并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1.实施教学改革一把手工程,分解落实教学改革任务。学校一把手亲自抓教学,及时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学校教学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各级领导均把教学改革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层层抓,抓落实,抓出成效。

2.进一步规范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明确划分职责,充分调动各级抓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建立科学系统、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以人为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各种激励机制,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

4.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的作用;进一步充实教学管理人员,建立业精、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充分发挥其研究、参谋、指导、监督的作用;要落实听课制度,落实学校领导、院系、教务处领导听课、教学督导员听课、同行教师互相听课制度,加大对教学全过程的监管;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在完善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完善学校的学分制、辅修制、小学期制等制度;加强教风建设,学校将落实对教师教学纪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检查评估的制度,利用已在学生中建立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进一步在院系、班级中设立教学反馈信息源;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调动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完善考试制度,加强考风建设,逐步实行考教分离制度。

(二)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为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1.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项目资金,添置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仪器设备,为学生的校内实验(实训)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建成一批设施先进、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

2.加强图书馆及校园网建设。一是增加图书藏量,确保达到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规定要求;二是图书中新旧图书的比例适当,各专业图书的分布合理,要重点建设专业图书库;三是进一步发挥好图书电子检索系统和电子图书馆,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四是校园网的建设不仅要设施齐全、现代化程度较高,而且必须信息畅通,确保其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科学、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并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改革。对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申报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课题,在获准实施后要给予经费支持,对取得的研究成果,学校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