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黄山学院委员会 黄山学院 2022年工作要点
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重点工作安排
中共黄山学院委员会 黄山学院 2022年工作要点
发布人:
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2-10-14

  

中共黄山学院委员会  黄山学院

2022年工作要点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学校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第四次教代会暨工代会精神的奋进之年,更是全力冲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的关键之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定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重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力发挥党委核心作用

不断强化政治建设。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黄山学院抓落实”。

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履职尽责抓好党的建设,夯实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激发党建工作新活力。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统战团体组织建设。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持续推进教工之家、青年之家建设。

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职责。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党委工作制度,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各项工作始终围绕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来展开。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落实好“六稳”“六保”任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守好主阵地,强化网络安全保障,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围绕敏感节点和薄弱环节,定期组织分析研判、研究对策、细化方案,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切实巩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加强师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学习工作生活指导,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

(二)强基固本守正创新,有力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坚持和完善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健全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常态化学习机制,创新形式,充分运用地域资源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提升理论学习实效。用好“学习强国”等网络学习载体,推进校园网站、“三微一端一抖一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校园媒体的整体影响力和融合发展力。开展特色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热烈氛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牢固树立“大思政”理念,依托思政课教师论坛、辅导员论坛、团学骨干论坛、行知课堂等,丰富活动形式,大力提升思政育人成效。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推进省“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项目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强化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队伍建设。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新闻中心、易班建设和各类自媒体管理,形成校内校外联动、校院班协同的育人机制。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好干部标准,常态化选拔聘任制处级干部,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和党外干部培育,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强化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助推党务干部能力素质“双提升”。严格干部教育管理,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坚持干部培训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抓好上级调学,持续开展处级干部、支部书记培训,不断推动干部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提升基层党建质量。持续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做好省级“双创”项目验收和校级项目中期检查。深入推进校级党建工作“领航”培育库、示范库建设,打造党建工作品牌。坚持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二级党组织书记例会制度,持续抓好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扎实做好党员发展。举办“党课开讲啦”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党员教育体系内容,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驰而不息从严从实,致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夯实“两个责任”,健全校院两级责任体系,落实“一岗双责”,层层传导压力。强化廉政教育,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廉政文化精品。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切实发挥二级党委、纪委作用,推进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践行“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严格执纪审查,严肃党内问责,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切实加强纪律建设。坚持“三不”机制一体推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按标准、按规矩、按程序办事,切实维护师生利益。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坚守理想信念高线,恪守党规党纪底线。充分发挥巡察政治监督作用,有序开展校内第三轮、第四轮巡察工作。

不断强化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推行首问负责制。强化监督检查,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驰而不息改进作风。坚持以上率下,完善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联系基层、联系党外人士等制度,站稳师生立场,密切联系师生,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持续精准发力,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

(四)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竭力推进教学内涵建设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党管办学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做好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做到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强化一流专业建设。紧扣国家质量标准,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按照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要求,以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标准为引领,全面推进专业建设提质增效。重点支持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加大力度支持建设符合地方产业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调整专业招生结构,逐步改善生师比。加强专业建设的条件保障,统筹安排好实习实训中心的功能布局,完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建强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全面推动课程思政进教学大纲,完善课程思政元素的载体和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强化一流课程建设,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形成德智体美劳并重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考试评价制度,全面推广过程性课程考核方式。

增强竞赛工作实效。完善“教学、训练、竞赛、就(创)业”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以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为重点,激励青年学子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持续健全竞赛工作机制,扩大参赛比例,不断完善校级、省级、国家级、国际级等竞赛工作梯次结构。以赛促学,加强A、B类赛事指导,确保所有二级学院、各个专业都有学生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树立优良校风学风。积极备战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争取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五)真抓实干改革创新,奋力推进硕士单位建设

推进硕士单位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实行硕士单位及硕士点建设专班制,加强分析研判与科学谋划。细化分解硕士单位建设任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凝练特色,大力建设校级一流学科,积极申报省级高峰学科;集聚资源,持续建设4个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创新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深化校际合作,遴选优质导师、拓展学科领域、扩大联培规模、拓宽合作渠道,提高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

加强学科平台和团队建设。以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为基础,有重点地引进和自主培养学术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的领军人物;加大对学术带头人、学科负责人的引培支持力度,积极培育青年学术骨干教师,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整合优势力量,全方位建设省市校三级科研平台,建好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分中心、3个省级科研平台。

完善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为动力,以科研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为基石,进一步细化科研评价办法,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建设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全面推进科研信息化管理。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成果转化率。开展省内省际高校开放合作,主动融入省高校协同“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构建协同创新新模式,联合攻关,形成科学研究合力。

(六)引培并举人才强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将师德教育融入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建立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师德考核制度,在职称评聘、岗位晋级、人才引进和评奖评优中强化政治把关作用。创新师德教育方式,通过榜样引领、情景体验、实践教育、师生互动等形式,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聘请师德师风监督员,强化师德监督考核,多维度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坚持“一人一策”,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引培若干在学科领域、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壮大后备人才队伍。继续推进博士化工程,扩大人才增量,优化人才存量。坚持以用为本,以黄山市“迎客松英才计划”、建设人才飞地为契机,共建共享智库,加大力度柔性引才引智,努力形成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境)外进修和交流合作等,强化岗位考核,着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依托黄山市“四千工程”,继续选派中青年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深入实施职称评聘改革,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体系,激发人力资源活力。强化正向激励,用好“新安学者”、学术带头人、人才储备金等政策,创新优秀人才的遴选和培养方式,稳定和激励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勇争一流。

(七)抢占高地开放办学,着力开创国际化新格局

优化国(境)外交流。以法国瓦岱勒全球分校、安徽省国际友好省州、黄山市海外友好城市为平台,继续拓展海外合作高校与机构。持续深化与韩国又松大学、日本芝浦工业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等海外高校的校际合作,不断拓展优化师生交流互访与专业合作项目。继续推进与马来西亚城市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全力做好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建设,办好对台交流重点项目。

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以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为契机,规范留学生教育管理,提升留学生教学质量。探索留学生招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留学生研学基地与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留学生海外生源基地,扩大招生规模,优化生源质量。以徽州文化和世界技能大赛为平台,着力打造“留学黄山”品牌。

拓展中外合作办学。修订中法合作办学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完善中法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充分利用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中法合作办学项目高质量特色发展。充分利用法国瓦岱勒马可波罗计划与全球年会,加强中法合作办学项目对外宣传,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加强与瓦岱勒欧亚分校的沟通与交流,积极谋划申办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积极组织开展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新一轮评估工作。

(八)主动适应准确定位,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全方位合作。发挥资源优势,深化与黄山市、滁州市、潜山市、黄山各区县等全面战略合作。加强优势互补,推进资源整合,打造信息共享、资源互助的校地合作团队。加强交流挂职、实践锻炼,选派一批优秀青年干部教师到市教育局、乡村振兴局等地方职能部门和中小学挂职。持续深化与黄山职业教育集团的合作,努力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应用型教育体系。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持续做好祁门县驻村帮扶工作。

加强区域间合作。立足学校实际,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黄山市“五个之城”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区域共建共享,深化与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高校联盟及名山论坛高校的战略合作。统筹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大力拓展培训领域,积极参与地方职业资格培训、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努力打造继续教育基地和社会培训品牌。

深化产学研合作。围绕地方特色产业群,集聚优势资源,共建研发平台,争取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专项。持续深化与华为、中国移动、中国农业银行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寻求新突破。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注重地方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运用,持续推进徽州文化资料挖掘与整理,大力开展徽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九)依法治校良法善治,协力优化内部治理体系

完善学校治理体系。以《黄山学院章程》为核心,切实加强学校法治工作,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支持二级学院特色发展、分类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团工作,充分发挥老同志的积极作用,扎实做好关工委和离退休工作。加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统战团体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社科联、侨联、留联会作用。深入推进信息公开,深化信访制度改革创新,畅通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民主渠道。

强化学生教育管理。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依托易班等线上平台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突出心理育人功效,拓展发展性心理咨询,通过精品项目建设、专业培训等形式,提升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发挥智慧资助功能,完善贫困生帮扶导师制,开展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强化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线上就业招聘模式,引导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和稳定就业。规范“两站两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征兵工作。

科学配置办学资源。推进资源整合,强化“一盘棋”思想,统筹资源配置,加强和完善横江校区建设。充分发挥财务保障作用,加大教育经费筹措力度,完善项目绩效评价。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认真做好学校内部审计,积极配合上级外部审计,有序推动各项审计整改和结果运用。持续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数据共享与交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高效便捷的支撑和保障。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完善文献信息管理体系,探索读者服务新模式。

(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倾力打造美好育人环境

持续建设平安校园。坚持校地融合,继续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共建共治共享,丰富校园安全管理手段。坚持固本强基,加大校园三防投入,提升校园防控能力,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完善值班值守制度,规范应急值班值守工作程序,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坚持问题导向,做细做实隐患排查与整改,提升管理水平,筑牢校园安全“防火墙”,不断提升师生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持续建设美丽校园。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继续推进实习实训中心电力项目,积极谋划推进体育馆、学生公寓等项目。实施校园绿化提升工程、亮化工程,开展水西环境整治。实施校园物业保洁服务外包项目,稳步推进校园保洁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持续推进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深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持续建设文明校园。涵养人文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皖南红色文化、徽州地域文化,有机融入课堂、融入活动、融入校园。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广泛开展体育竞赛和群众性文体运动,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反对食品浪费、倡导光盘行动,按照“六好”标准创建全省文明校园,巩固黄山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持续建设幸福校园。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服务广大师生,高度重视民生诉求,切实解决师生困难。关注师生身心健康,扎实做好健康体检和心理健康服务,认真做好校内传染病防控及食品安全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关爱老同志、关注困难师生,做好节假日慰问和拥军优属工作。整合校友资源,联络校友、服务校友,促进学校发展。坚持以师生为本,不断改善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让广大师生开心学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