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黄山学院委员会 黄山学院2021年工作要点
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重点工作安排
中共黄山学院委员会 黄山学院2021年工作要点
发布人:
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1-10-21

中共黄山学院委员会  黄山学院

2021年工作要点

 

2021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学校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第四次教代会暨工代会精神的关键之年,更是强力推进硕士单位立项建设的攻坚之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奋力开创学校党建和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坚决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履职尽责抓好党的建设,召开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激发党建工作新活力。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巩固深化巡视整改成果,全面推进各项整改任务落地见效,扎实做好巡视整改评估检查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各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深入推进共青团改革。

持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职责。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党委工作制度,增强政治能力和责任担当,完善议事决策制度,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召开学校第四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不断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进程,持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根本,不断增强统筹协调、总揽全局本领,改革创新、推动发展本领,调查研究、破解难题本领,服务师生、推动发展。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落实好“六稳”“六保”任务,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切实守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加强课堂、讲座、论坛、报告会、校报校刊、出版物等阵地管理。强化网络安全保障,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主动担当作为,深入做好风险排查,严守红线底线。围绕敏感节点和薄弱环节,定期组织分析研判、研究对策、细化方案,以稳求进、以进固稳,切实巩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

慎终如始抓牢疫情防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健全常态化防控工作机制,完善常态化防控方案,落实常态化防控要求。巩固学校、部门(二级学院)、班级、宿舍等四级疫情防控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师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学习工作生活指导,精准掌握师生动态,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落实开学错峰返校要求,稳妥制定春秋季师生开学放假预案,提前谋划防控措施,切实做好重要时间节点防控工作。动员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落实中央、省、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团结带领广大师生慎终如始筑牢疫情防控严密防线。

(二)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不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引向深入,扎实开展宣传宣讲工作,切实把全会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坚持和完善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健全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常态化学习机制,做好计划,改进形式,提升理论学习实效。用好“学习强国”等网络学习载体,推进校园网站、“三微一端一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校园媒体的整体影响力和融合发展力。

有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强化正向激励,促进担当作为,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大力推进干部队伍专业化、年轻化,积极探索聘任制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开展部分二级学院副院长聘任制工作。加强干部教育管理,推进干部培训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最大限度切实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

不断提升基层党建质量。认真抓好“双创”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做好1个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省级样板支部建设项目验收,经验推广,促进基层党组织全面提升。深入推进实施基层党建工作“领航”计划,建立校级培育库、示范库,打造党建工作品牌。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持续抓好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扎实做好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和组织发展工作。

精心组织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牢记初心使命,强化示范引领,组织开展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策划一批站位高、创意新,主题鲜明、贴近师生的系列活动,包括主题宣讲教育活动、主题征集展示活动、“四史”教育体验活动、群众性文体活动以及党史系列论坛、讲座、报告会等。深入整合各方力量,高标准高质量、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将宣传教育活动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四史”教育结合起来,同创建文明校园、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全体师生的爱党爱国爱校热情,营造共庆党的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

着力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力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发挥品牌效应,依托“行知课堂”,推动建立一批独具学校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打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融入人才队伍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在评优评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中的政治把关和师德把关作用,组织开展第三届“大学生心目中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加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思政队伍。深化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新闻中心、易班建设和各类自媒体管理,形成校内校外联动、校院班协同的育人机制。

(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夯实“两个责任”,健全校院两级责任体系,落实“一岗双责”,压紧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强化廉政教育,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廉政文化精品。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切实发挥二级党委、纪委工作职责和作用。稳妥开展党委巡察工作,推进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践行“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严格执纪审查,严肃党内问责,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切实加强纪律建设。用好巡视整改成果,坚持把纪律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按标准、按规矩、按程序办事,切实维护师生利益。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坚守理想信念高线,恪守党规党纪底线。扎实开展校内巡察工作,充分发挥政治监督作用。

不断强化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驰而不息改进作风。坚决执行无会周制度,切实改进会风文风,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坚持以上率下,完善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联系基层、联系党外人士等制度,站稳师生立场,密切联系师生,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持续精准发力,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

(四)聚焦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持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启动2022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持续转变思想观念,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破立并举,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路径,深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不断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以国家和我省实施的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建设省级一流专业,集中力量办好国家级一流专业,打造专业建设高地。围绕办学定位,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做好部分专业整合工作,主动布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发展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等。

加快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以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申报与建设为重点,加强课程建设,加大一流课程建设力度,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进一步建设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五类金课;完善课程体系,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五位一体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协调推进劳动、体育、美育等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加强基本教学活动管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质量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强化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提升教学工作信息化水平。

有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完善激励机制和资源保障,进一步推进教学资源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延伸,凸显特色、形成品牌。广泛搭建平台,强化学科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组织评选第三届“十佳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快产教融合,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责任感教育、专业教育等融为一体。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积极备战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五)聚焦学科内涵建设,全面推进硕士单位建设

强力推进硕士单位建设。对标国家标准和指标要求,大力实施创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三年行动计划。强力推进硕士单位立项建设,发挥学科建设办公室职能作用,大力加强旅游管理、机械、生物与医药、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加大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力度,持续深化校际合作,努力完善导师遴选、拓展学科领域、扩大招生规模,积累研究生培养经验。加强联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以申硕全面推动相关学院和学科专业整体水平提升。

大力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凝练学科方向,围绕优势特色,加强资源整合,建强省、市、校三级科研平台,大力建设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分中心。突出目标导向,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为依托,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激发学科内生动力,形成竞相发展局面。加强条件支撑,强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团队培育,鼓励跨学科组团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提升创新能力。

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落实科研责任目标,进一步健全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全面推进科研信息化管理。改革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优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开展省内、省际高校开放合作,主动融入省高校协同“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和“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高校联盟,构建协同创新新模式,联合攻关,形成科学研究合力。

(六)聚焦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理顺工作机制,完善考核制度,创新政策举措,统筹做好人才的“引、育、留、用”,大力提升人才工作质量。对标硕士授予单位建设指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增加数量、提升质量。推进博士化工程,积极搭建平台,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切实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运用好“新安学者”、学科带头人、人才储备金等政策,创新优秀人才的遴选和培养方式,稳定和激励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勇争一流。

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建立和完善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教师培养体系,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境)外进修和交流合作等,着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强应用型师资培养,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高尚、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稳步推进人事制度管理改革。探索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健全岗位考核奖惩制度。按照分类评价要求,做好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分级聘任工作。持续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健全“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机制。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大二级单位在考核评价及薪酬分配方面的自主权,统筹做好教学、管理、服务三支队伍建设。

(七)聚焦开放办学理念,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不断优化国际交流合作格局。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建立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师生积极参与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国际化办学主体作用,做优做强“中法4+0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努力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工科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切实提升留学生教育水平。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扩大生源地域,增加招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丰富留学生教育内涵,积极探索交换学习、学历攻读、语言研修、文化游学等多元化教育形式。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认真组织开展来华留学生质量认证工作。规范留学生服务管理,健全资助和奖励机制,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完成徽风苑搬迁工作,切实提升留学生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

稳步开展师生境外交流学习。实施教师境外交流计划,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赴境外访学、研修、任教等,参加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与境外教育研究机构广泛开展教研科研合作。强化学生境外交流管理和服务,加大资助力度,巩固拓展各类境外学习交流项目。加强师生语言学习培训,加大高质量外籍教师聘用力度,继续开展“访学归来话发展”品牌活动。

(八)聚焦区域交流合作,切实增强服务地方能力

扎实推动全方位合作。持续深化与黄山市等地方政府、合肥能源研究院等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推进与社会各界的长效合作,努力拓展办学空间,建立健全学校与地方社会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形成具有地缘优势的科研特色,大力彰显徽州文化传承和研究的本土优势。

着力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强化区域共建共享,深化与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高校联盟及名山论坛高校的战略合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利用沪苏浙一流大学、科研院所来皖设立分支机构的契机,探索与长三角地区高校开展干部挂职、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毕业生就业等多领域互动合作。

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聚焦地方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交流对接机制,推进校地深度合作。围绕地方特色产业群,集聚优势资源,共建研发平台,争取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专项,提升产学研合作能力,为地方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支撑。统筹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大力拓展培训领域,积极参与地方职业资格培训、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努力打造继续教育基地和社会培训品牌。

(九)聚焦依法治校重点,不断优化内部治理体系

着力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黄山学院章程》为核心,着力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制度“废改立”工作,提高学校制度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肃性。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加快构建学校宏观管理、学院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支持二级学院特色发展、分类发展。

全力推进民主治校进程。坚持党务、校务公开,完善党代会常任制、教代会年会制度。深入推进信息公开,畅通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民主渠道。健全学术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团工作,切实增强工会、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充分发挥老同志的积极作用,扎实做好关工委和离退休工作。加强各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不断强化学生教育管理。推进学生管理信息化,丰富易班思政教育平台,切实提升网络育人功效。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心理咨询和危机预防干预体系。推进智慧资助,落实贫困资助政策,多渠道实现资助育人。强化就业指导,创新形式,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助推就业,多措并举大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继续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

有效科学配置办学资源。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整合挖潜、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健全资产有偿使用和效益考评制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充分发挥审计职能,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统筹、科学论证、着眼长远,完善项目库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建设“互联网+校务服务”线上服务办事大厅,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加强文献资源体系建设,丰富师生精神生活,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提供有力支撑。

(十)聚焦特色育人实践,努力打造优美育人环境

建设美丽校园。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做好校园规划,优化校区布局和功能定位,推进实习实训中心、学生宿舍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校园绿化提升工程、亮化工程,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深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稳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建设平安校园。坚持安全第一,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全面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坚持底线思维,突出疫情防控、消防、危险化学品等安全管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风险防控,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坚持共建共治,强化校地(军)合作,完善校园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坚持科技强安,依托物联网技术,发挥大数据在智慧校园消防、治安、队伍管理等平安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坚持文化引领,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师生安全素质,营造平安和谐校园环境。

建设文明校园。涵养人文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优秀徽州传统文化、皖南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堂、融入活动、融入校园。培育和践行黄山学院精神,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办好“行知讲坛”,讲好校园故事,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广泛开展体育竞赛和群众性文体运动,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按照“六好”标准创建全省文明校园。

建设幸福校园。坚持开源节流,杜绝餐饮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努力争取政策支持,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关注师生身心健康,细致做好健康体检和心理健康服务,认真做好校内传染病防控工作、食品安全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关爱老同志、关注困难师生,多层次、全方位做好节假日慰问和拥军优属工作。整合校友资源,联络校友、凝聚校友、服务校友,促进学校发展。坚持以师生为本,不断改善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让广大师生开心学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